cover_image

导学故事 | 邵春福老师——以身作则,“研”途明灯

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
2022年05月31日 14:27

图片


图片



前路漫漫,是导师们给我们指点迷津。他们不仅是学业科研路上的灯塔,也是研究生生活中的良师益友。他们甘做学生最可靠的“垫石”让学生在科学之峰上爬得更高。

春风化雨,温暖人心。“导学团队”背后的故事,是发生在你我身边的点滴投射,亦是一段段难忘的师生情。今天让我们共同聆听交通运输学院范博松与导师邵春福之间感人又温馨的导学故事吧~


图片

强基笃行,知行合一

图片

城市道路系统的有序运行需要交通信号灯的指引,而我研究生生涯以及未来人生道路也有这样一盏明灯的指引——邵春福老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交通行业的“预”是交通规划,而交通规划的“预”在交通调查。作为交通工程系的学生,有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数车。数车的本质是交通调查,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得出交通系统的运行状态,这是我们成为合格交通工程技术人员的必修课和基本功。

新学期开始,邵老师会带领选修《交通规划》课程的学生开展实际的交通调查,仍记得老师带领我们在西直门桥数车的那堂课。数车之前,老师与我们共同踩点,制定调查计划。数车过程中,老师实时观察我们的记录情况并悉心指导数车结束,老师根据我们的分析结果给予及时讲解。


图片

邵老师带领选修《交通规划》课程的学生

在西直门桥数车


除了课堂上的躬身指点,邵老师也给团队内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锻炼的机会。通过参与《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基础理论研究》的专题研究,我真切感知到“交通强国”的思想;通过参与北京市交通行业的风险评估,我深切感受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通过参与云南、内蒙等地的交通规划,我深刻体会到“交通扶贫”的内涵。2021年底,老师推荐我去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院实习,参与北京冬奥交通指南的编制工作。


图片

邵老师在《交通规划》课程讲授

数车结果分析


一系列的项目实践,不仅丰富了我的学识,更增进了我与邵老师的情谊。邵老师广博的知识、谦逊的为人、勤勉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我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找到了研究兴趣点,希望能够紧抓问题关键点,遵循老师指点,刻苦钻研、行而不缀,将自己的论文扎实地写在中华大地上。


图片

邵老师带领学生参加项目实践

图片

党员旗帜,模范引领

图片

研究生入学那年,正值建国70周年。因自己本科期间担任运输第二党支部书记,接触了较多的党团工作,故暑期受辅导员指派负责学院国庆70周年游行方阵的训练工作。训练从暑期持续到9月底,而师门的科研项目也处在结题阶段。邵老师作为老党员,从精神上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与鼓励。

一次,半夜0点结束了训练,要求凌晨3点集合进行彩排,但是项目如果连续两天没有推进,就会耽误课题组的进度。一咬牙,一跺脚,自己没有向东回学苑宿舍,转身出西门前往科技大厦实验室。说实话,连日的训练既劳累了筋骨,也饥饿了体肤,但自己不以之为苦。指引自己坚持工作的,除了心中有足乐者,还有便是老师办公室的那盏明灯。

一直以来,“老师办公室的灯”是师门交流的常用语,除了通过灯光判断老师是否在办公室,更重要的是这盏灯向我们传递着“爱岗敬业、潜心育人、勇挑重担、矢志报国”的师门精神。一届又一届的师兄师姐,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将自身的光和热倾洒在“交通强国”建设的征途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愿跟从良师,从一笔一划做起,勾勒好科研实践的每一缕线条;愿不忘初心,从一路一车出发,为“交通强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END


供      稿:范博松

编      辑:王梦瑶

责任编辑:柳佳音

图片

导学故事 · 目录
下一篇导学故事 | 轨道车辆结构强度与可靠性团队——以“师生共进”的拳拳之心,擦亮“爱路报国”的团队名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